地址: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锦宏西路
电话:0532-89605666
手机:15969891317
时间:2017/11/22 9:35:52 点击:3913
工人在上流远大PC工厂内吊装楼板
上流远大全自动布料震动生产线
上流远大全自动钢筋网片成型机器
上流远大生产线上整体成型的贴砖外墙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产业的青岛建筑业,正瞄准国际主流方向,以装配式建筑为发力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仅2017年,全市就落实开工计划超过310万平方米,建筑门类涉及住宅、办公、教育、商业等。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也飞速发展,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9个,预制构件年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凭借优秀的成绩,青岛近日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伴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成熟,青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已经站上“风口”,有望迎来市场大爆发。
一条生产线只有20个人
区区120名一线工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年综合产能150万平方米,按照25%的装配率计算,可满足近千幢普通小高层住宅的装配式建筑用量。在棘洪滩动车小镇里,今年刚刚投产的青岛上流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冲击着人们对于建筑业“人山人海”的固有印象。
这是一家高度自动化的工厂,总投资8亿元,拥有5条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1条钢筋加工线,几乎所有的工序都使用机械完成,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平均计算,每条生产线只需要20个人。
人员减少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却有显著的提升。青岛上流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市场副总李文鹏告诉记者,与当下建筑业普遍采用的现场浇筑、现场加工不同,在住宅产业化基地中,从钢筋加工到混凝土模块浇筑,所需时间都缩减到一半以上。生产出来的构件,无论是加工精度、物理性能还是质量稳定性都更为优秀。以混凝土保养为例,室外理想模式下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晾晒环节,在恒温恒湿空间的加速下仅需8-12小时就可以完成。
工厂化生产让产品更加多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施工需要。李文鹏拿起了一块两边是混凝土、中间为保温层的板材向记者做起了展示。“在常规外墙保温施工里,保温材料贴在混凝土外面,很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可能在一二十年后,建筑还很好,保温材料就乏了。通过预制可以有效规避这种情况,混凝土在外,保温层在内,有效实现保温层与建筑同寿命。”
在我市,像青岛上流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鲜见。来自青岛市城乡建设委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的数字显示,经过多年的推动,青岛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9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覆盖混凝土和钢结构两大领域,预制构件年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将为青岛装配式建筑产业大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让“工厂”取代“工地”
青岛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发展风起云涌的背后,是新时代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因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上下游关联产业众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主推现浇式施工,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扬尘、噪音污染严重,难以适应绿色环保的时代发展要求。同时,由现场施工粗放产生的建筑质量通病更是久治不愈,成为市民投诉的高发点。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威胁着建筑业的未来。“干活的人越来越难找,最近几年,劳动力的价格打滚往上翻,劳务成本在建安成本中的占比已由十年前的两成涨到如今的三成半。”青岛建设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价格涨了,劳动力的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平均年龄反而越来越大,从十几年前的二三十岁唱主角变为如今的四五十岁占主流,等这批60后、70后的熟练工大规模退休,等待建筑业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用工荒”。
在这种背景下,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建筑产业化”成为破解建筑业发展的一剂良药。让“工厂”取代“工地”,让每一块标准化的工业化产品取代工地上现场浇筑的非标产品,是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资源节约、品质优良、风格多样等特点。由于不需要现场大兴土木,不仅工地的扬尘污染、噪音污染明显改善,还可以节水80%、节能70%、节地20%、节材20%。因为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需求显著减少,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九成的建筑质量通病将被消灭。
城阳区龙湖白沙河项目F地块二期1组团51号楼就是一处正在施工的装配式建筑。由于超过60%的部件为工厂预制,施工现场整洁有序,既没有飞扬的灰尘、密布的密目式安全网,更不见密密麻麻的钢筋、模板、钢管。工人数量也非常少,承担核心工作的预制装配专业工只有10人。来自青岛新世纪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开槽和管线预留以及外墙保温在预制时就已完成,主体安装后不必再进行后续施工,整体工期也可以缩短30%以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预制空心楼板曾称霸国内市场,后因抗震问题逐步淡出。与这些老产品相比,新的装配式建筑有什么不同?据了解,当下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产品性能,都远超当初的预制板,施工中又采用装配和现浇结合方式推进,充分集合了两种施工方法的优点,“健骨又强筋”,抗震性能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青岛培育装配式产业链
因为出色的性能,装配式建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行其道,在美国占比达到35%,在中国香港的商业建筑中占比达到60%,在地震多发的日本,住宅和高层中也有50%和85%的产品选用装配式施工。相比之下,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仍在起步阶段,占比仅为10%。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中。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今年3月,住建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三大配套政策,明确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
装配式建筑市场风口已现。为了抢抓机遇,以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目标,青岛积极行动起来,从生产企业建设到人才培养,从标准制定到资金奖补,打出一套组合拳。
据了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装配式建筑在我市发展有三大门槛。一是生产能力不足,二是规模化优势尚未显现之时成本相对较高,三是相关技术标准缺乏。针对这些短板,我市有关部门有的放矢,逐一化解。
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申报,引进国内知名预制构配件生产企业,加强生产平台建设。远大、杭萧等颇具实力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本土企业青岛新世纪更是凭借着科技研发实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在不久前被评为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设立“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广应用奖励资金”,引导企业选用装配式建筑。我市范围内装配率达到30%以上(含30%)、单体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非政府投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可获得奖励,奖励金额最高可达500万元。
集合优势力量成立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编制了多个技术导则及图集规范,以完善的标准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多重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市场蓬勃发展起来。2017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310万平方米,截至前三季度,已有西海岸万达学校、华润集团地铁上盖等约25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工程落实或正在建设,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我市的有关规划,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30%。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政策保障、市场推广保障‘四个保障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搭建生产平台、施工平台、设计平台,推行工程总承包,积极开展成片试点,力争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市城乡建设委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单苏新表示。